第50章 视频片段 冶金(2/5)
这种材料学的革命引发的效果极为深远,其中最直白、最明显的效用,便是武器上的绝对优势。汉元帝时,陈汤千里奔袭北,斩杀郅支单于,向朝廷禀告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后世津津乐道,所谓“一汉当五胡”的案例,正源于此。
不过,陈汤不愧是亲临战争的将领,说话相当朴实,没有扯什么“以德化远”、“圣人大道”的高调,而是老老实实将胜利归功于为士人所鄙视的器物小技之上——此外,他估计的数目也算是极为保守了。以后世考古的结果来看,匈奴的刀剑、箭矢大约是以漠北铜矿低温冶炼出的青铜兵器,最多不能超过60厘米上下,如果再想铸长,因为质地和工艺问题,就必然会折断。
这样短小、硬脆的武器,在成熟冶铁技艺所锻造的锋锐铁剑之前,简直脆弱得像是小孩的玩具。仅以此二者稍作比较,当年汉军手持长剑横扫漠北草原,那种所当者死所击者服,流血千里伏尸百万,天下莫不战栗震悚的场景,便可以想见了。
换言之,当年汉武、汉宣与匈奴西域的战争,看似是冷兵器时代的互相斗殴,实则却是一方在抢先完成了技术革命后的降维打击——如果匈奴也有史书的话,他们应该能在记载中惊讶的发现汉兴七十余年以来汉人战力近乎于恐怖的变化。就技术而论,高皇帝时汉军的一只脚还留在战国那粗制滥造的铁器时代,至武皇帝时天翻地覆,汉军已经是用新式武器武装到牙齿,足可以纵横整个亚欧大陆的强兵了。
——某种意义上,你都不得不赞叹武皇帝的好运。华夏数千年以来,有多少皇帝能侥幸遇到这技术革命、材料更新的宝贵当口呢?所谓技术改变一切,那真正是顺成人逆成仙,随风一步便可登青天,千载万载也难逢的良机。
当然,技术革命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武器。以迄今为止发掘出的遗址来看,自武皇帝以后,大汉朝廷在各处都开设了规模极为庞大的冶铁场地。按《史记》记载,武帝曾在全国各处设置四十九处铁官,负责锻造与买卖铁器。
这些铁官的规模无从知晓,但数字上显然是大大低估了。太史公大约只看过官方的数据,而忽视了大汉官吏在炼铁上强得可怕的执行力。以数十年发掘出的遗址来看,仅黄河以北,成规模的大型冶铁场便有一百五六十所之多,大半是武皇帝时期的造物;而冶铁场的选地,同样颇为微妙——武帝时的冶铁场,除云集于长安首都之外,多半都分布在邯郸、舞阳、莱芜、鞍山。
——咦,这些名字怎么听着有点耳熟?
不错,武皇帝的高炉选址多半都落在了河北。而河北——河北,数千年后的河北,依然是号称一地的钢产量能媲美世界之半的钢铁之都。河北的邯郸、舞阳,山东的莱芜,东北的鞍山两千年前是震动世界的钢铁枢纽,两千年后还是震动世界的钢铁枢纽。
甚至来说,这种选址离谱到了什么程度呢?——但凡二十世纪以来修建的巨型炼钢厂,你往它方圆数十里挖一挖,多半都能找到汉代的高炉遗址。
——武帝严选了属于是。
从各种意义上看,人类还真是没什么新意的动物啊。】
汲黯微微有些愣住了。他倒不仅仅惊异于天幕只言片语中所泄漏的“铁官”的骇人数量(四十九处已经匪夷所思,但以天幕的语气来看,显然还要翻上一番),更惊异于那延续两千年的炼铁业,乃至于精准得不可思议的选址——如果阔别两千年之久的人都能在炼铁的地址上达成这样默契的共识,那是不是,是不是炼铁这样“鄙陋”的小技中,也是隐含着某种“道”的?
汉代士人鄙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