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铁衣冷 10调兵遣将(1/2)
妤卉率军北上,肩负着作秀的工作,但是也不能耽误营救齐王的重任,于是与军中核心三员大将梁爽、李可、杜泽商议,决定命李可领五万兵马急行军昼夜兼程赶赴临江关支援,相应粮草兵马船只紧随其后。
李可本身是直爽性急的人,当年受姚家恩惠颇多,一心惦念着齐王,自然不会怠慢军情。临江关守将朱芸英老成持重善于防守,与擅长攻击的李可相辅相成,营救齐王牵制江北黎卫军队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
华国宣国隔江对望的城池都叫临江关,这是承自古时的地名。以前两国关系好的时候,临江关不分彼此,江上往来两关的货船穿梭不绝。这几年两国关系紧张,纷纷封锁了临江关。百姓们也依国籍严格划分,不许私下往来。为了管理和将来的军事区分,华国这边称江南自己的临江关为南关,江北宣国境内的为北关。
李可认为用兵力优势先抢占南关附近河道及两岸有利地势,如果还是寻不到齐王消息,就集中兵力攻占江北宣国的北关。到时黎卫不可能看着北关被攻陷,一定会率军增援裹入战局。这样就可以将黎卫大军拴在北关。
黎卫大营盘踞在北关之侧,扼守交通要道。传统北伐路线,一是强攻北关,破北关后向东北而行,沿途十五座城关皆有驿道相连,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适合跑马拉车。当然也适合骑兵在驿道经过地地方突袭猛攻截断补给;另一条路线就是黎卫现在把守的地方,黎卫大营之后是镜湖,镜湖与一条人工运河相连,直通泌河,泌河又与珠河相通。。。而珠河正是流经宣国都城兴城的大动脉。
镜湖附近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是宣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又与华国临近,宣国人以前都是通过镜湖向北运输粮草物资。近几年为了备战,镜湖的出产几乎都被截留在了附近的关隘。只有极少部分皇家供奉才会走运河北上。
妤卉和梁爽认为黎卫是很有远见的,黎卫的目地应该是守住镜湖向北的水路,估计是早就打定主意看出华国会以水路补给模式向北推进,所以很有可能不会分兵支援北关的。李可提出的牵制计划未必能够实现。
甚至一旦华队陷入北关争夺战,黎卫会率军渡江突袭南关。因为以宣国的骑兵优势,打通南关,向南到平城这一路都是平原,非常适合发挥宣国兵力优势。幸而华国皇帝早有部署,在平原上的各处城关大量修筑防御工事。屯兵屯粮,几处关卡以平城为中枢,相互呼应防守严密。
如果从皇帝希望的照顾大局为重的角度出发,李可这路增援军队应该是详装要攻镜湖路线才更容易吸引黎卫的注意。至于齐王。只能是自求多福,早日遇到华国地救兵。
在白虎暖阁,皇帝就决定了华国大军北上的路线。那是除了镜湖以外的另一条水路。出发点在临江关以西的金治关。
大江在金治关分了岔,一岔是华国与宣国交界地江流,一岔名为崎水。向东北而去直入宣国腹地。宣国早年间出过一个有远见的帝王。大兴土木开凿运河。把国内崎水、珠河等干流串在一起,四面八方直抵兴城,既增加了国内各地的运输能力。又将南水北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的旱情。无奈随后几代帝王并不重视水利建设,已有的工程维护不慎,逐年荒废。现在能用地两条运河,一条是镜湖通泌河地,一条就是连接崎水和珠河地。
崎水和珠河之间这段运河河道相对较浅,若行大船,必须岸上人力牵引,不如镜湖那条线路畅通。不过镜湖那条水路虽然畅通,沿岸却多平缓地势,容易暴露给宣国士兵的攻击面更多更难控制。
另有一条路线是绕行东方近海,由青港走珍河逆流向西直入兴城。不过东方近海遍布暗礁,风浪猛烈,逆风逆流而上相当吃力。偶尔有货船行走,都是从兴城顺流而下,由西北向-->>